第一种思路是对现有的核算表和账户进行拓展和改进,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通过对现有的有关个人、政府和机构的消费支出项目进行更为详细的功能分类,从而获得相应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费用数据,以此估算各种类型人力资本的价格,获得人力资本核算的数据。
例如,在SNA-2008中也提到的,如果把人力资本考虑进资本账户,那么对教育和卫生的最终消费中至少有一部分要被视为固定资本形成,这样的话中心框架里的相应交易就应该从消费被重新分类到固定资本形成中,从而形成人力资本资产。其直接后果就是固定资本消耗的概念也要相应延伸。
SNA-2008中也指出对某些分析目的而言,可以认为SNA中资本形成总额的定义过于狭窄。例如,在研究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原因时,研究者常常需要测算的“人力资本”通常是根据过去的教育支出资料推算得出的。SNA中所述四种功能分类都确认了教育支出,因此就可得到住户、政府、非营利机构和生产者所发生的教育支出。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者从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入手核算人力资本价值。首先,将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分为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医疗保健投资、人力资源迁移投资和计划生育投资等部分,再就每部分的来源进行界定。其次,确定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分别为个人、政府和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共团体四个部分。再次,按照SNA通行的标准和核算要求,把这些主体分别划归于居民、政府、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和国外部门这五大类中。最后,按部门来核算人力资本的价值并将人力资本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去。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庄作钦、郭朝晖等人已经得出一些较为可行的研究成果,从使用角度得到了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的平衡关系式:可支配收入=基本的消费支出+储蓄+人力资本投资。
不过,尽管已经有研究给出了一些设计,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严谨的且有说服力的方案来对现有的有关个人、机构和政府的消费支出项目进行更为详细的功能分类,从而进行人力资本的估算。因此,这些设计多为纸上谈兵。
而且,这其中还存在一个理论难题,那就是人力资本在进行资产负债核算时,作为资产核算的部分,SNA中已经说明,并且有其理论基础,但是作为负债而言,却始终没有办法进行核算。因为人力资本本身具有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劳动只能属于这个人本身,而不可以像存货等物质资本那样,所有者可以通过拍卖、转让等一系列方式让渡所有权。对于人力资本来说,其所有者只能让渡其使用权,而无法让渡其所有权。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本披上了一层“商品”的外衣,占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与占有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进行交易。而物质所有者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在这之中人力资本上的负债是不存在于劳动者、企业、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及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因此,没有任何理论依据进行人力资本负债核算,这也造成了人力资本核算中的资产负债核算无法完成。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及该种方法的复杂性,在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中很多国家往往不使用这种方法。
另一种思路是在基本的核算表和几大核心账户之后以卫星账户的形式单列出有关人力资本的核算,作为额外的一个补充。SNA-2008中明确指出鼓励用户以卫星账户的形式开发替代方法,人力资本记录的替代方法就属于这类应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版)》用的也是类似于卫星账户的附属表形式对人力资本进行核算,在这方面,中国的核算实践走在了前列。
在中国的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中,主栏分为期初人口、本期增加人口、本期减少人口和期末人口四部份。其中,引起本期增加或减少的包括出生、死亡及迁入迁出等因素。而宾栏根据人口与经济活动的相关关系分为两个基本部分:0~15岁人口、16岁及16岁以上人口。每部分都着重突出其所受教育的程度,它是构成人力资本的最主要内容。
中国的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分为五部分,分别反映我国0~15岁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总人口的期初期末存量、结构以及变动情况。这样划分的优点在于统计上的便捷性和数据的直观形象,但是也有其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该表仅仅包含人口的数量指标和教育指标,只停留在人力资本实物量的核算上,而没有深入进行到价值量的核算。
因此,如果采取第二种方法,还需要对这个表加以改进。可以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实物量与用价格表示的价值、折旧与重估价的明确界定等方式,使实物量核算与价值量核算能够同时进行,最终将中国的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扩展至价值量核算。在这其中,对于实物量核算,还可以采用流量和存量统一的表式,再将该表式分别用于国家、地区、企业机构等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核算中。
以上我们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谈起,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SNA-2008中的条目和中国的实践,初探了人力资本核算融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性、可能性及其两种可行性方案,并且就每种方案现在的研究成果和缺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随着人力资本在国民财富中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大,相信对这部分的核算研究也会不断深入,最终会有更好地反映现实情况的核算方法出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中文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03).
[3]高敏雪.SNA-08的新面貌以及延伸讨论[J].统计研究,2013(05).
[4]王德劲.人力资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综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08).
[5]庄作钦,郭朝晖.刍议在SNA中核算人力资本价值[J].统计与预测,2003(04).
[6]王德劲.论人力资本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账户体系的基本框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08).
|